總投資達21億元的功率半導體封裝項目正式落地浙江。
近日,“2025功率半導體制造及供應鏈高峰論壇”期間,浙江大學特聘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任娜帶來”基于P型碳化硅襯底材料的結勢壘肖特基二極管“的主題報告。
近日,2025功率半導體制造及供應鏈高峰論壇在重慶召開,天通銀廈新材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CTO康森,帶來了“大尺寸藍寶石晶圓技術進展及其半導體領域的應用趨勢”的主題報告
近日,“2025功率半導體制造及供應鏈高峰論壇”在重慶山城國際會議中心盛大召開。“分論壇一:8英寸碳化硅晶圓智能制造”上,泰克科技大中華區技術總監張欣出席論壇,并帶來”從參數測試到可靠性驗證 新型功率器件的特性表征“的主題報告。
近日,“2025功率半導體制造及供應鏈高峰論壇”在重慶山城國際會議中心盛大召開。“分論壇一:8英寸碳化硅晶圓智能制造”上,賽邁科先進材料股份有限公司CTO、副總經理吳厚政,做了“精細石墨元件:化合物半導體高質量產業化的關鍵支撐”的主題報告。
西安產業投資基金近日宣布,西投控股對龍騰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進行追加投資,全力支持其8英寸功率半導體器件制造項目二期晶圓產線的建設進程。
近日,“2025功率半導體制造及供應鏈高峰論壇”在重慶召開。期間,“分論壇二:氮化鎵及其他功率半導體技術及應用“上,浙江大學教授、杭州鎵仁半導體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輝,帶來了“大尺寸高質量氧化鎵單晶材料進展”主題報告。
2025功率半導體制造及供應鏈高峰論壇上,河南中宜創新芯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孫毅,帶來了“碳化硅半導體粉體進展”的主題報告。
碳化硅技術賦能產業升級! 山大華天亮相2025功率半導體制造及供應鏈高峰論壇
國內功率半導體 IDM 企業士蘭微電子宣布,其投資 70 億元建設的廈門海滄區 8 英寸碳化硅 SiC 功率器件芯片制造生產線(一期)已
江都區重大項目建設動員會暨利普思車規級第三代功率半導體模塊項目開工活動在開發區舉行。
2月28日,“2025功率半導體制造及供應鏈高峰論壇”,分論壇二:氮化鎵及其他功率半導體技術及應用”,圍繞氮化鎵、氧化鎵功率半導體技術及應用,氮化鎵、金剛石功率半導體技術及應用,氮化鎵、氧化鎵及金剛石功率半導體制造關鍵技術及裝備等熱點主題與方向深入分享探討。
2月27日,“2025功率半導體制造及供應鏈高峰論壇”在重慶山城國際會議中心盛大召開。28日精彩繼續,“分論壇一:8英寸碳化硅晶圓智能制造”,圍繞8英寸晶體、外延及器件技術 大規模生產制造、關鍵耗材及制造工藝優化,關鍵材料及工藝裝備、器件及可靠性設計,SiC 器件設計及產品創新應用等主題,來自產業鏈相關專家、高校科研院所及知名企業代表共同深入探討,追蹤最新進展。
2月27日,2025功率半導體制造及供應鏈高峰論壇在重慶山城國際會議中心盛大召開。
國家知識產權局信息顯示,英飛凌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申請一項名為功率半導體模塊裝置及其制作方法的專利,公開號CN 119495574 A,申
多方優勢力量強強聯合,院士領銜,專家齊聚,共同奉上2025開年首場硬核行業活動大餐。目前大會詳細日程公布,詳見下文!
2月26-28日,“2025功率半導體制造及供應鏈高峰論壇”將在重慶山城國際會議中心舉辦。福州大學副教授許曉銳將受邀出席論壇,并帶來《高壓低導通氧化鎵功率二極管器件設計與關鍵工藝研究》的主題報告,敬請關注!
2月26-28日,“2025功率半導體制造及供應鏈高峰論壇”將在重慶山城國際會議中心舉辦。期間,三安光電股份有限公司將攜多款產品亮相此次展會。值此,誠摯邀請第三代半導體產業同仁共聚論壇,蒞臨A04號展位參觀交流、洽談合作。
2月26-28日,“2025功率半導體制造及供應鏈高峰論壇”將在重慶山城國際會議中心舉辦。中國科學院微電子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姚毅旭將出席論壇,并帶來《深能級瞬態譜在GaN基異質結功率器件中的應用》的主題報告,敬請關注!
2月26-28日,“2025功率半導體制造及供應鏈高峰論壇”將在重慶山城國際會議中心舉辦。重慶郵電大學講師、華潤微電子(重慶)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師高升將受邀出席論壇,并帶來《GaN功率器件關鍵技術與失效模式》的主題報告,
最新新聞
- 1
IFWS 2022前瞻:超寬禁帶及其他新型半導體材料與器件技術分會日程公布
- 2
眾星云集!化合物半導體激光器技術分論壇最新日程出爐——IFWS&SSLCHINA2022前瞻
- 3
27位演講嘉賓公布!2024功率半導體器件與集成電路會議4月26-28日成都見!
- 4
IFWS 2022前瞻:氮化物襯底材料生長與外延技術分會日程出爐
- 5
年產4000萬只光模塊,華工科技光電子研創園一期投產
- 6
總投資30億美元,梧升半導體IDM項目簽約
- 7
濟南寬禁帶半導體小鎮一期項目基本完成 未來將形成千億級產業集群
- 8
第三代半導體六英寸氮化鎵項目落戶廣西桂林
- 9
廈門科學技術獎重磅揭曉,12位科研人員獲重大貢獻獎、創新杰出人才獎